文章改写
“哥,你都这么大年纪了,还没有对象,要不我给你介绍一个?”
1947年,36岁的钱学森正在和妹妹钱学英聊起家务事,没想到听到她突然提起这件事。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笑着回答,而是定定地看了看她,接着说道:“要不,嫁给我吧。”
那么,为什么钱学森会向自己的“妹妹”提出如此直接的求婚呢?
展开剩余87%钱学森和钱学英,乍听之下似乎是亲兄妹的名字,然而实际上,他们并非亲兄妹。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的妻子是著名的音乐家蒋英。那么,为什么钱学森会向自己的“妹妹”提出求婚,最后却和蒋英结为连理呢?
其实,钱学英就是蒋英。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儿,也因特殊缘故成为了钱学森的“妹妹”。这其中的缘由,还得从两家深厚的友情说起。钱学森的父亲与蒋百里是老同学,关系一直非常亲近,即便两家各自成家立业,友谊依旧维持如初。
钱家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女儿,然而仅有一个儿子的钱钧夫始终未能如愿,而蒋百里则有五个女儿。这成了钱钧夫的“心病”,每次去蒋家拜访,他总是抱着蒋家的女儿不肯放手。在蒋家的五个女儿中,钱钧夫尤其偏爱第三个女儿——蒋英。见钱钧夫如此喜欢自己的女儿,蒋百里便提出了将蒋英过继给钱家。蒋百里并非不爱女儿,相反,他对蒋英非常宠爱,但也完全信任自己的老朋友,知道钱家不会亏待这个孩子。再者,蒋家孩子多,总有一些照顾不周的时候,而钱家作为朋友,肯定会为这个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。
蒋百里主动提出过继一事,并不需要别人插手,只要钱家同意便可。对钱钧夫而言,这无疑是天赐的机会,他自然欣然同意,于是蒋英便成为了钱家的一员,改名为“钱学英”。虽然蒋英被过继,但她的亲生父母始终未曾忘记她,逢年过节时,他们仍会为蒋英准备礼物。而钱家人对蒋英也十分照顾,特别是钱学森,他对妹妹像亲生妹妹一样疼爱。
钱学森自幼成绩优异,乖巧懂事,长大后,他已经开始能体会到妹妹的身份。蒋英刚来到钱家时,钱学森便已经懂得,自己并非她的亲哥哥。但即便如此,钱学森依旧将她视为亲人,什么好东西总是留给妹妹一份。尽管两人年龄相差七八岁,兴趣爱好不同,也未必有很多共同话题,但兄妹之间的亲情一直未曾改变。
两年后,蒋英的生母因思念之情将她接回了蒋家。然而,钱家与蒋英的联系并未因此断开,无论蒋英身处何处,她在钱家始终享有亲女儿般的待遇。即使回到蒋家,蒋英也常常去钱家小住,依旧亲切地称钱家夫妻为爸爸妈妈。最终,钱夫人提议认蒋英为干女儿,这样蒋英便成了钱学森的干妹妹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兄妹俩长大成人,蒋英早已成熟,钱学森的感情之路却并不如意。尽管有不少人曾为他介绍过女性,然而,最终始终没有成婚。甚至在某次由赵元任介绍的相亲中,钱学森在逛街时不小心将对方给“丢了”,导致了这场约会的失败。时间一长,朋友们便不再为他安排相亲,钱学森的婚事也就这样拖延下去。
然而,蒋英的一番话却改变了一切。当她“催婚”时,钱学森看着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,心中不知何时起,已不再只是将她当作小妹,而是发现自己已对她产生了别样的感情。面对她的调侃,钱学森也许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如此直率地说:“要不,你嫁给我吧。”
蒋英愣了一下,脸颊微红,回过神来,她立刻答应了他的求婚。这一刻,钱学森与蒋英从此走到了一起。
两家人都对这场婚姻表示支持,钱学森的母亲尤为高兴,感慨道:这不仅是娶媳妇,更是嫁女儿。蒋英回忆当时钱学森求婚时并没有鲜花、钻戒或单膝跪地的浪漫场面,但她感到无比幸福,因为她知道,遇到一个心灵相通的人,胜过一切浮华的东西。
婚礼虽然仓促,但蒋英甘心情愿地放弃了国内的事业,随钱学森一同赴美国开始新的生活。刚到美国时,他们的日子并不容易,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工作,而蒋英则在家庭中全力支持丈夫,家中一切事务井井有条,让钱学森没有后顾之忧。
随着钱学森逐渐取得科研成果,他在美国的名声越来越大。而此时,新中国的成立也引起了他的强烈归属感,钱学森决定回国投身祖国建设。蒋英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,准备和他一起回国。然而,面对如此宝贵的人才,美国怎会轻易放他走?于是,美国政府决定将钱学森禁锢,禁止他离开。
这段日子,钱学森深知自己无法自由往返,而蒋英在他身边不离不弃。她为丈夫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支持,鼓励他坚持下去。最终,在周总理的帮助下,他们成功回到了祖国。
在回国的途中,蒋英知道这趟旅程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,她已做好为丈夫挡子弹的准备。她明白,丈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,自己可能是丈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她不惜一切为他保驾护航。正是蒋英的伟大与无私,使得夫妻俩能够平安归来。
回国后的生活相对朴素,钱学森并没有享受到太多优待,但夫妻俩并不在意,依旧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。每当钱学森获得荣誉时,蒋英总是会问:“要不要我带你去领奖?”而钱学森总会笑着回应:“钱归你,奖归我。”
这句话,简单却充满浪漫。一个理科男也能把这种最真挚的感情,表达得如此美好。钱学森和蒋英,彼此是最好的依靠,也是最深的告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合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