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您阅读此文之前,我们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,方便您日后获取更多类似文章,也便于与我们进行互动和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来源。
文 | 啖啖
编辑 | T
传说古代曾有一对恩爱夫妻,丈夫远赴战场,妻子在北山之巅等待着他归来,最终化作石像,成了人们口中流传的“望夫石”。
望夫石作为一种象征,常被用来形容一对情侣深厚而坚贞的爱情。然而在新藏线K324石碑附近,却有一位坚守昆仑山二十余年的女子,她所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爱情的誓言,还是一个多年前的诺言和她那已经离开很久的丈夫。
展开剩余87%无论是南来北往的货运司机,还是穿越山脉的背包客,几乎所有经过新藏线的人都听过“昆仑女神”的名字。即便是初次行驶这条线路的司机,资深的同行也会提醒他们,当经过K324石碑旁那座小石屋时,一定要按下喇叭。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和仪式。
那座小石屋里住着的,正是人们口中的“昆仑女神”——杨丽。尽管她被冠以“女神”之名,名字里也有一个“丽”字,但从她的外貌来看,似乎与“女神”二字并无太多关联。
昆仑山常年风沙肆虐,杨丽的皮肤因此变得黯淡无光,面色呈现出蜡黄,头发也干枯如草。而山中高碱的水质使得她的牙齿逐渐脱落,低温的气候也让她的双腿常年隐隐作痛。尽管如此,杨丽依然坚守着这里。
那些经常行驶新藏线的司机,几乎都是杨丽的朋友,他们会在归途中在此停车,休息片刻,也和杨丽聊上几句。
杨丽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,静静听着他们说话。偶尔有背包客经过,向她求水或询问路线,她也会热情地回应。大多数时候,杨丽只是静静地看着往来的人群,望着远方消失的车轮与不可见的未来。
只有当有人问起她为何坚守这里时,她才会缓缓道出自己的故事,讲述她的丈夫、她的诺言和她的等待。
杨丽生长在西北的一个贫困山区,家境十分艰苦。她还未成年,就不得不随家人一同耕作农田,照顾年幼的弟妹。天一亮,她便开始忙碌着各种农活,甚至没有机会去读书。
尽管生活如此艰辛,杨丽却依然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。当她到了适婚的年纪,便和村里一位同样家境贫寒的年轻男子走到了一起。那个男人性格温和,善良且有些书生气,杨丽对他十分敬重,两人很快结为了夫妻。
然而婚后不久,国家开启了新藏线建设工程,丈夫为了改善家庭的困境,决定投身这个工程。当时的杨丽虽然知道这意味着可能会长时间无法见到丈夫,甚至有可能面临重重危险,但她还是默默支持了丈夫的决定。临别时,他们紧紧相拥,杨丽含泪对丈夫说:“我会等你回来。”
丈夫也承诺会回到她身边,然而,谁也未曾料到,这一别竟成了永别。
丈夫离开后,杨丽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,照顾公婆,操持家务。起初,丈夫每月都会寄钱回家,偶尔还会打电话回来。但随着岁月流逝,渐渐地,丈夫的消息开始断断续续,直到某个月起,音信全无。
不久后,传来了一则悲痛的消息:丈夫在一次塌方中丧生。
家人们悲痛欲绝,但现实总是无情,公婆最终做了丈夫的衣冠冢。唯有杨丽始终不愿相信丈夫已经离世。“他答应过我,他会回来。”杨丽坚定地说。
家人劝她接受现实,父母甚至希望她重新寻找幸福,改嫁他人。然而,杨丽坚持要等待丈夫归来。她决心,如果丈夫真的没能活下来,她自己也要亲自去带他回来。这个念头如同烙印一般刻在她的心中,无法抹去。她下定决心,要去新藏线寻找丈夫——那个曾经与她共赴的诺言。
家人劝说无果,杨丽最终决定放下一切,踏上了漫长的寻夫之路。
然而,新藏线的全程长达1455公里,途经多个危险区域。如何才能在这条漫长又危险的路上找到人呢?
杨丽没有气馁,每天早出晚归,乘车到各个施工点,向修路的工人们询问丈夫的下落。很快,她的消息就传遍了附近的工地:一个带着悲伤和执着的女人在苦苦寻找她的丈夫。
工人们出于同情,常常主动帮她打听,但有效的消息寥寥无几。唯一一个有点线索的人提到,在K324附近的工地曾见过她丈夫的身影。虽然这个信息微乎其微,但杨丽毫不犹豫地带上行李,继续向K324石碑靠近。
她走遍了周围几个工地,最终却一无所获。没有人见过她的丈夫,甚至不少人劝她:“即使他当时还活着,经过这么多年,也不可能再活下去了。”
但杨丽依然没有放弃,她依然每天不辞辛劳地打听消息。甚至在公路建设工程结束,工人们撤离后,她依然不离开,最终住进了遗弃的小屋。
她每天站在小屋旁,向每一个过路的人询问关于丈夫的消息。年复一年,这一等,竟然就持续了二十多年。
杨丽从一个青春靓丽的姑娘,等成了鬓发斑白的老妇。
过路的司机几乎都知道这个坚韧不拔的女人,他们也开始为她提供帮助。山上的寒冷和小屋简陋的条件,让她很难取暖和生活。一些好心的司机会送来温暖的衣物和食物。
渐渐地,杨丽也开始放下寻找的执念,尽管她依然坚守在那里等待,但她不再频繁打听丈夫的消息。政府曾尝试提供帮助,想要接她下山,但她始终拒绝。她依旧坚信,丈夫一定会回来。于是,政府为她修建了更为坚固、安全的住所。杨丽将这座小屋刷成了红色,在这片荒凉的山地中,鲜艳的红色屋子就像一盏希望的灯塔,照亮她孤独的岁月。
二十多年过去,杨丽已经不再执着于寻找,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拦车打听关于丈夫的消息。更多时候,她为过路的司机提供一个休息和调整的地方。司机们也逐渐将杨丽的小屋视为旅途中的一个休息站。每当经过时,大家都会长鸣喇叭,向她表示敬意。
如今,杨丽依然坚守在昆仑山上,她和那座小红屋已经成为了昆仑山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。很多司机也亲切地称她为“昆仑女神”。
没有人知道她的丈夫是否还会回来,也没有人知道杨丽还能坚持多久。但大家都敬佩她的坚守,敬佩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。在这个速食爱情的时代,杨丽的等待显得格外珍贵和独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合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